提振精气神 攻坚添干劲
探索精准扶贫“体育路径”
以体育项目命名的地方,广西藤县象棋镇或许算是独一份。前段时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定点扶贫村留村第一书记李泳知忙里忙外,操办一个象棋赛,参赛选手是象棋镇16个村的贫困户。
“靠体育聚人心、促扶贫,效果可不赖。”李泳知的底气,来自一年多来的驻村经历。留村是个贫困村,以往体育活动在这里几乎为空白。如今,村里建起3个篮球场,铺设了健身路径,村民打牌的少了,锻炼的多了,精气神大大改观。连续两届乡村运动会的举办,更让全村拧成一股绳,扶贫工作越干越顺畅。
将体育融入扶贫,近年来成为一些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益探索。在广西、贵州、山西、宁夏等地,各级体育部门结对帮扶贫困村,兴学助教、改善文体设施,试水体育产业脱贫,使更多贫困群众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资金投到位,百姓得实惠
雁门关古长城脚下的山西代县,位于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20多万人口的小县城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就有236个。2002年,代县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体育总局定点扶贫县。
体育扶贫在代县的探索与实践,是通过一批又一批帮扶工作组持续推动的。截至2016年底,累计派到当地的16批扶贫工作组,带来了折合2400万元的款物。从兴建体育基础设施到改造学校危房、增加水浇地,代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依靠体育彩票公益金通过“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援建贫困地区,助推当地体育设施完善、场馆建设提速、群众性健身活动优先发展,成为体育扶贫的主要方式。十几年间,过去“树上绑个秋千就是体育设施”的代县,已经实现了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通过锻炼强身健体,将防治疾病的关口前移,大大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充分践行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体育扶贫带给贫困地区群众实实在在的帮助,也在不断更新贫困地区群众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贫困群众并非没有体育需求,关键要“缺什么,补什么”。在广西藤县塘步镇南安村铺设健身路径时,原本一套13件器材,到了村里只有七八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叶正福犯嘀咕“为啥缺斤短两”,后来才明白省体育局的良苦用心,“只配备群众最需要、利用率最高的器材,不搞面子工程,省下钱能让更多贫困村受益。”
对于“输血式”体育扶贫,重在多方筹措资金,优先向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让更多贫困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权益。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关键词。“在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的进程中,体育系统不仅不能缺席,更要服务大局、发挥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李泽说。
盘活“体育+”,输血变造血
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过去,占全省土地面积92.5%的山地和丘陵制约着当地发展,而今以“山地民族特色体育”重新定位,劣势变优势,蹚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新路。
在六盘水,夏季举办马拉松赛,冬季举办滑雪节,“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在毕节,依托山水资源开创了中国溯溪大赛的先河;在安顺,特色“蜘蛛人”打造格凸河攀岩品牌……“体育+旅游”遍布贵州大部分贫困地区,赛事活动引来大批游客,盘活食宿等“一条龙”服务,直接撬动贫困人口的增收和就业。
以“体育+”理念助力扶贫,变“输血”为“造血”,逐渐成为贫困地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激励政策出台,各地举办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休闲旅游蔚然成风。“很多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但恰恰保留了原生态,用体育做杠杆,绿水青山就成了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副县长黄子江看来,以发展体育产业推动扶贫工作,重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01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被视为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县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户于此,这个体育小镇计划3—5年招商引资28亿元。黄子江感慨:“2016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的有5491人,等攀岩小镇打响品牌,马山人终于可以靠山吃山了。”
扶贫先扶志,试水新机制
“自从村里配发了体育器材,握惯锄头的手竟然打起了篮球。”曾有“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当地村民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真实反映出宁夏体育扶贫的成效。
扶贫先扶志。在不少贫困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乡邻纠纷时有发生、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老大难问题,制约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开展体育活动能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一场篮球赛打下来,常常就会化解矛盾、握手言和。正如一些村干部所说,体育扶贫就像“双面胶”,一面促团结,一面鼓斗志,改变了乡村风貌。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如何让贫困群众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不掉队,一些地方不断开动脑筋,创新体育扶贫机制。以广西为例,当地创建了全国首个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仅2016年就有12969名志愿者下沉基层,深入111个县市区的1123个乡镇、128条街道和1000个“脱贫摘帽”贫困村组织体育健身活动,传授科学健身技能。据统计,该活动共为465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236次体育活动,为6万多名留守人员进行了体质监测。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陆学杰介绍,这些志愿者都是从高校招募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回到各自家乡进行体育扶贫服务,每人仅补贴150元。如此巧借外力,破解了基层体育部门人手短缺、资金匮乏的难题。“2017年我们还加入了老年志愿者,一个带10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陆学杰说,层层渗透,就形成“金字塔式”的体育扶贫新机制。
借助体育营造“扶贫济困,你我同行”的社会氛围,充分传播了正能量,让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探索精准扶贫的“体育路径”,尝试不断打出组合拳,力求做到既多方合力、又精准发力,则让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宽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6日 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