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禁赛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这份迟到半年的真相也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有关部门热衷成绩忽视管理的诸多弊端。
公众的质疑在于当新闻成旧闻,知情权成马后炮,公布还有什么意义呢?尽管有关部门解释时间紧任务重,且符合世界反兴奋剂惯例,但依然有网友认为,“禁赛三月,罚款五千”的背后,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亚运摘金、赛后捞金。
综合各方面解释,孙杨是在使用心脏治疗药物时误服相关违禁成分,直到2014年5月兴奋剂检测呈阳性,可以说孙杨的队医、浙江队、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等都难辞其咎。
对于运动员来说,和违禁药物扯上关联,毫无疑问将受到各种处罚和贬损;即便是孙杨拿出有力证据力证清白之后,其职业生涯也留下了难以洗涤的污点。在这个意义上,孙杨又是毫无争议的受害者。
孙杨在成长道路上遇到挫折,有关部门似乎关心更多的还是成绩,而不是探索与运动员个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办法。这次孙杨兴奋剂事件从处罚流程到处罚依据上,都没有任何违规之处,但在公布时间上非常巧合地“跳过”了亚运会;而三个月的禁赛“量刑”,又正好截止于亚运会前。
回顾孙杨此前的多次受处罚,细心的人们发现,处罚每次似乎都恰到好处。伦敦奥运会之后的“师徒不和”,不碍孙杨及时赶上世锦赛和全运会;之后无证驾驶以及一系列违纪事件的“三停”处罚,也在亚运选拔赛之前戛然而止。
这次事件,凸显了游泳中心并不透明的管理模式以及中国体育界长期存在的特权人物思维。在唯金牌论的指导思想下,对于顶尖运动员的管理,有关部门并没能做到一视同仁。相反,在运动员遇到困难时,不仅没能给予相应的指导,往往为了成绩息事宁人,选择大事化小,在“唯金牌论”面前,管理变得可有可无。
看似“照顾”,实是伤害,而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影响了中国体育很久的“唯金牌论”。
换言之,孙杨事件的争论焦点并不在孙杨,表象上是孙杨本人、队医或者是管理者对兴奋剂的相关条例、流程的不熟悉和不重视,而深层次的原因,则需要所有管理、保障、服务运动员的各路人士进行反思。
从包括韩国在内的一些外国媒体报道来看,孙杨事件让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上的形象受损,“一生的污点”尽管有些语重,但如何加强对金牌运动员的管理,探索出一条符合职业体育的新路子,是有关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从孙杨“兴奋剂风波”中,有关部门需要记住:一时的绿灯,照不亮漫漫的体育强国之路。
文/新华社记者 夏亮 方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