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三项比赛,当最后一名选手冲过终点时,奥委会主席巴赫和观众集体为她送上掌声。对1998年出生的菲律宾小姑娘德尔迪奥来说,这份鼓励让她受益良多。金牌的荣耀自然不容抹杀,但每个付出努力的人,都该得到应有的承认和褒奖。
青奥会的设立,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当成人世界已被“金牌”攻陷,孩子们的运动会是否可以从“快乐玩耍”开始。青奥会,不设赛会纪录、不设奖牌榜、没有分数线。成绩不是唯一,分享成长才更重要。看着孩子们在场上开心地奔跑,似乎找到了运动的本源。
其实,运动本就如此简单。古代奥运会给冠军发的是橄榄枝,金牌是现代奥运才有的产物。商业元素的入侵,更让金牌逐渐“异化”,国人对金牌的推崇简直到了膜拜的程度。金牌面前,似乎只有赢家与输家。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步之差,天壤之别”不断上演。奖牌的成色,有时竟能决定运动员一生的命运。
可是,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赢家笑、输家哭”,国外运动员却经常展现“不一样的胜负观”。哪怕只是把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一点,他们都会露出“冠军的微笑”。是什么,给了他们这份自信与从容。
前天,记者巧遇中国乒乓球队的“老对手”、瑞典乒坛常青树——佩尔森。打了七届奥运会都没拿过一枚奥运金牌,他是如何定义成功的呢?
“追逐梦想的过程才是最享受的。尽力了就好,不用强求结果。”佩尔森耐心地阐述着,“从事一项运动,谁都想登上金字塔顶,但不可能人人如愿,那是不是只有冠军才算成功呢?成功的标准是多元的,你为梦想努力了、付出了,不管能走多远,就是成功。”
可是,这样的价值观在国内却往往“行不通”。当下,我们对成功的定义虽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述,但核心几乎一样。对小朋友而言,家长为其限定的成功之路就是“上名校、拿第一”,似乎上不成名校,拿不到第一,孩子的未来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对成年人而言,“成功”则演变成谁钱多、谁官大。如此单一的标准,不但让成长之路变得逼仄,整个社会也因此变得残酷。越来越快的节奏,越抢越少的空间,把人们心中仅存的一丝美好、一份平静压榨得干干净净。
价值判断标准的单一,也让“比较学”在国内市场巨大。从谁先会说话、更早走路到谁学习好、挣钱多……所谓“别人家的孩子”,甚至成为很多人直到成年也无法摆脱的阴影。在这样的比较与追赶中,其实人人都难称赢家。因为只要你在这个体系中,你就将永远“被追赶”,没有终点。
人生就像一次跑步,现在的标准是跑得最快才算人生赢家,但对一个成熟的社会而言,本不该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生活方式、成长道路的权利。只有成功的标准多元了,才能给更多的人以实现自我、体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样,不但能给个人以幸福感,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平和而有温度。
掌声,应该送给每一个为梦想付出努力的人。即使是跑步,也可以选择速度与方式。从个人而言,不要总用他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人生,要学会从内心出发,“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样的事”。社会,也要变得更宽容,给每个人以选择的空间,给人生以多元的选择。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代表着一个社会文明与成熟的程度。(鲍非非 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