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岳月伟 杨磊摄 制图:蔡华伟
8月19日上午,南京体育学院羽毛球馆内,没有比赛任务的中国选手秦金晶正安静地坐在二楼的看台上观察着比赛场地内的一举一动。再过几个小时,她就将和自己混双比赛的搭档、泰国选手那龙里第二次并肩作战,而除了18日第一场比赛中的短暂交流,秦金晶基本上对自己的搭档还一无所知。本届青奥会上,除了羽毛球混双比赛外,还有包括网球、游泳、射击、射箭等15个大项设立了跨性别、跨国籍的混合项目比赛。和陌生的选手并肩作战,这种滋味怎么样?只有亲身体会过的运动员们才最有发言权。
能否交流还看个人
“跨国组合在网球比赛中其实很常见,但大家都会在一起训练一段时间。”来自乌克兰的网球选手安格琳娜·加里宁娜说,“但像青奥会这样通过抽签来决定合作伙伴的我还是头一次遇到,感觉很有趣、很有新鲜感。”
这样的新鲜感不仅体现在加里宁娜等网球、羽毛球运动员身上,也体现在整个青奥会之中。尽管首届青奥会上,田径、游泳等项目上已经开始了混合组队的尝试,但南京青奥会又将“混搭”的力度提升了一个档次,总共28个大项中便有15个设立了混合项目,其中跨国籍组队的就有12个之多,而由680名田径选手全体参加的8×100米接力比赛,则更是将这股“混搭风”吹到了极致。据南京青奥组委体育部竞赛管理处处长林峰介绍,这些项目的最大特点是不分国籍、不分性别进行组队,希望以此能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了解和沟通,加强各国和地区青少年的友谊。
愿望总是美好的,但混合组队能否达到上述预期的效果,还得看具体的运动员是矜持还是大方。未满18岁的秦金晶十分腼腆,她也把自己的性格带到了比赛场上。问她和自己的搭档那龙里有什么交流,小姑娘想了想,然后肯定地说:“没有。”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回答太过“无情”,又补充了一句,“他打得挺好的”。看来,平时分开训练的二人除了比赛那短短的几十分钟确实没什么交集。相比之下,身为男选手的林贵埔就更加“主动”一些,他的混双搭档是韩国选手金佳恩,比赛前一天,他就鼓起勇气去看望了自己的搭档。不过据林贵埔自己“坦白”,在一声“你好”之后,他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看来中国选手在和外国同龄人的交流上,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混搭”方式仍需改进
到了中午12点,在南京体育学院羽毛球馆的运动员出入口,马来西亚队的教练周克俭还在和刚结束了一场女子单打比赛的李盈盈交流,纠正她的技术动作。看着自己的队员要和之前完全陌生的选手搭档比赛,不少教练都放心不下,周克俭就是其中一位。在他看来,羽毛球比赛混合组队的方式固然促进了选手间的交流,但对于竞赛本身来说却是一种阻碍,而这样的方式还有进一步调整完善的空间。
“青奥会不只是体育比赛,还是青少年选手交流分享、结交朋友的平台,这个我能理解,但让两个此前完全不了解的选手组队打球,从竞技的角度来讲对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帮助。”周克俭说。据他介绍,马来西亚队对本届青奥会的羽毛球比赛非常重视,派出的李盈盈和占俊伟两名选手都是国内同年龄段最好的选手。如果将体力和精力过多耗费在混双上,确实显得不太“划算”。
周教练的理由确实很充分,像射击、射箭等大项实行混合组队,更多是将同一支队伍中队员的成绩最终合并计算,而队员在比赛时并不会和自己平时比赛有太多差别。但网球、羽毛球混双等项目则不同,两名选手必须在场上默契配合才能赢得胜利,而这种默契只能由平时日复一日的训练才能掌握。像之前余贺新和队友只一起训练了一个上午就能在男女混合泳接力中有不错的发挥,这种情形很难在羽毛球混双比赛中出现。
对此,周克俭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一男一女两名运动员参加,那就自己组队,如果有的国家或地区只有一名运动员参赛,那就可以混合组队了。”从“强制包办”改为“自由组合”,或许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性格。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0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