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2020體育扶貧>>魅力紫金

紫金縣人文

紫金縣人民政府
2020年03月04日14:10 |
小字號

花朝戲

花朝戲是紫金山區土生土長的地方民間戲曲。起源於明清宗教色彩濃厚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語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及東北部客家地區。近年來,紫金縣花朝戲劇團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文藝匯演,每年送戲下鄉100場以上。劇團菜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稱號。

木偶戲

木偶戲主要有提線木偶戲和手擎木偶戲二種。提線木偶戲最早傳入永安(紫金)是在清光緒十年(188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紫金縣舉行了元宵民間藝術展演活動,龍窩提線木偶戲參加了演出,獲得觀眾好評。此后多次參加河源市和本縣民間藝術巡游演出和春節文化演出活動。該項目於2009年被河源市人民政府列入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紙馬舞

紙馬舞是紫金縣的一種民間藝術。紙馬舞一般在節日特別是春節期間在廣場、街道、禾坪表演,以達到娛樂、拜年、聯誼等目的。紙馬舞於2007年被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船舞

舞花船是流傳在紫金縣的一種民俗活動。舊時東江漁民婚嫁有接花船、唱迎嫁歌的風俗,迎嫁場面熱烈。在清未年間,受東江的影響,古竹東江、龍窩韓江、琴江沿岸百姓也模仿此類做法,但凡節慶進行娛樂表演,便制作道具花船,一邊舞著花船,一邊唱著東江、琴江水路歌,把沿江地名逐個唱遍。花船舞於2007年被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牛舞

舞春牛舊時為官方舉辦的春耕春播儀式,縣衙舉辦這個活動,寓意是春耕即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民俗活動演化為春牛舞,每當豐收年景,村民們便與牛共舞,與牛同樂期望開春又有好收成。春牛舞於2007年被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象舞

象舞是紫金乃至河源市獨特的民間藝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此俗源於古時嶺南多象,民間有象耕象舞的習俗。象舞是龍窩鎮慶祝春節的傳統習俗。象舞的主要道具是用竹子與紙做成的象,象有兩種,一種是“手提象”,也叫小象,另一種是兩人在象肚內操作行走的“生象”,也叫“大象”。象舞於2007年被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獅舞

獅舞是紫金縣一種常見的民間藝術,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舞分單獅和雙獅二種,單獅上桌,以功夫表演為主,雙獅不上桌,僅為拜神和表演。獅子在中華民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獅舞於2009年被列為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龍舞

龍舞是紫金縣一種民間藝術,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龍舞為求雨祈祥之用,表演程式有救龍、圍四柱、圍龍、參神、游龍、回向攪水、穿四柱、打八字、織笪子、跳龍架、跳龍門、龍戲珠、纏身翻豬腸(卷身)盤龍等,表演時有雙鳳配舞。紫金龍舞於2009年被列為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八音

八音是紫金縣一種民間藝術。是傳統喜慶音樂,可考歷史一百多年。八音由嗩吶、二胡、笛子、揚琴、角琴、鼓、高邊鑼、木魚等八件樂器及打擊樂樂組成,有固定曲譜,採用嗩吶主奏,其它樂器伴奏形式表演,極能演染喜慶氣氛。八音通過百年的演奏,已成為全縣喜慶時的主要音樂。據統計,全縣共有八音樂隊有40多支。八音於2009年被列為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責編:楊喬棟、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