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車
有舵雪橇項目簡介
冬奧會比賽項目雪橇比賽包括有舵雪橇(Bobsleigh,也譯作雪車)與俯式冰撬(Skeleton,也譯作鋼架雪車)項目。
原來的國際雪橇與平底雪橇聯合會(International Bobsleigh and Tobogganing Federation),現稱為國際雪橇聯合會。以下沿用雪橇舊稱介紹。
有舵雪橇也稱“長雪橇”,為雪橇運動項目之一,是一種集體乘坐雪橇,利用舵和方向盤控制在人工冰道上滑行的運動。1924年在第一屆冬季奧運會中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雪橇用金屬制成,形如小舟,橇首覆有流線型罩。橇底前部是一對舵板﹔上與方向盤相接,橇底后部為一對固定平行滑板。橇尾裝有制動器。
1883年英國人把平底雪橇裝上了橇板。第二年舉行了公開比賽,吸引了許多人參加。1890年,愛好者們又制成裝有金屬舵板和制動閘的雪橇,稱雪橇。1898年1月在克雷斯特朗又有4人座雪橇問世。克雷斯特朗的滑道是自然雪道,因雪橇下滑速度不斷增大,常常發生出轍、翻車等事故,因此人們逐漸想出在陡坡上多修轉彎道的辦法,以求減速,並把雪道表面凍成冰面,雪道兩側加護牆。在這樣的雪道上滑降,平均時速可達90-100公裡,最高可達120公裡。1903年第一條人工雪橇線路在聖莫裡茨建成。最初的雪橇乘員為5人,其中男子3人,女子2人,到20世紀初規則規定隻允許男子參加,乘員人數由5人減到4人。
國際雪橇和平底雪橇聯合會成立於1923年11月。初期還包括無舵雪橇運動,直至1957年無舵雪橇運動才單獨分出,另成立國際無舵雪橇聯合會。
四人雪橇在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時就已列入競賽項目,之后在每一屆(除1960年)都是必賽項目之一。雙人雪橇第一次出現在1932年冬奧會,之后也是除了1960年之外,每屆冬奧會都出現的項目。1924年和1928年來年兩屆冬奧會,雪橇都隻有四人項目,當時還加上一個在后門幫忙推車出發的人,實際上是五人。女子比賽則開始於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冬奧會有舵雪橇比賽共設女子單人座、男子雙人座、女子雙人座、男子四人座4個小項,其中,女子單人座是北京冬奧會新增的小項。
有舵雪橇比賽規則
有舵雪橇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它高速滑行的時候,選手距離地面非常近,在一連串涉及好的減速或增速壺道滑道裡,那種風馳電掣般的高速行駛充分享受危險刺激性。雪車的速度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是重量,二是空氣阻力,三是摩擦,如果這三項因素相等,那麼選手與雪橇組合最重的就會跑的最快。
現在的有舵雪橇是建立在速度和空氣動力學的基礎上,圓錐形玻璃纖維的頭部、四個明光閃亮的輪子都有助於選手高速完成比賽。比賽開始的時候,選手盡自己做能快速推送雪車大約50米,然后快速躍入車內。
雙人人座雪橇長不得超過2.70米,寬0.67米,滑橇板寬度8毫米。雙人座雪橇比賽時,總重量不得超過375公斤,四人人座雪車最長3.80米,寬0.67米,滑橇板最小寬度為12毫米。四人人座雪車總重量不得超過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攜帶其他加重物補足。
滑道全長1500米,平均坡度為4度30分,最大坡度為8度30分。彎道部分的半徑必須在20米以上,滑道的護牆最少不得低於50厘米。
每賽次滑行4次,以4次比賽的累計時間計算成績,時間少者名次列前。遇兩隊時間總和相等時,以任何一次最少時間的隊為勝。
每個小項賽期兩天,每天進行兩次。首輪出發順序由抽簽決定。從第二輪起,出發順序由前一輪的最后一名先出發,接著順次下排。出發前,雪橇距起點線15米。出發信號發出后,均由選手在起點處手推雪橇奔跑起動,推行距離大概在50米,選手然后躍入座位,前座的人掌舵,最后座的人負責制動。到達終點時選手均須在座位上,否則成績無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