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需要“精耕細作”(體壇觀瀾)

王  亮

2019年11月26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做大做強體育產業是從業者的目標,而能否做到“精耕細作”是檢驗經營者的“試金石”

  

  “健身房”成為年輕人之間交流的“高頻詞”、天南地北的跑友因為一場馬拉鬆比賽匯聚一地、林書豪和朱婷在國內聯賽的亮相一票難求……當前,體育產業呈現繁榮景象,體育產業大有可為已是社會共識。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共識之下,現實層面如何操作尚需相關從業人士認真作答。從各地體育產業運行情況來看,不論是經營戶外運動休閑產業、競賽表演業還是體育小鎮示范基地等,“精耕細作”是成功者的制勝法寶。

  “精耕”就是要以體育為核心,不斷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讓體育“加”起來。以各地流行的全民健身“體育綜合體”為例,如果仍將場館租金作為主要收入,要想達到盈虧平衡,對大多數綜合體來說並非易事。有數據顯示,目前,成功的示范項目已經將場館租金類的服務型收入降至總收入的1/5以下,而在項目運行之初,這部分收入往往能夠佔到總收入的80%以上。

  “細作”則是在服務消費者方面下功夫。營收結構變化的關鍵在於運營思路的轉變,一方面,企業不斷擴大場館免費、低收費的力度,惠及更多普通群眾。人多了,“流量”就有了,再大力開拓相關賽事、文化、健康、培訓和衍生品等相關業務也就有了市場依托。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性循環,企業解決了發展難題,擁有不同層次需求的老百姓也得了實惠,體育消費也得到了有力促進。

  做大“體育+”是破局的關鍵,但前提是要將每個領域做“精”、做“細”。體育產業相關項目需要在運營、管理和推廣等多方面同步發力,每一塊都是難啃的骨頭,這就需要經營者有長遠眼光,對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環節“精雕細琢”。

  促進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發展需要經營者扎扎實實地為大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體育產品,而能否做到“精耕細作”是檢驗體育產業經營者的“試金石”。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26日 16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