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籃球世界杯舉辦城市,看中國“籃球”熱區
新華網體育成都8月29日電(吉戎昊)對於籃球運動員而言,他在球場上命中率高的區域,通常被稱為他的“熱區”。一個球員熱區越多,就証明他進攻能力越出色。
球員有熱區,城市也亦然。
通過觀察近年大型籃球賽事舉辦城市的區位分布,我們發現:在中國,籃球舉辦地在城市布局上有著明顯的“熱區”。
首次在中國舉辦的男籃世界杯,即將在國內的八個城市打響,分別是北京、廣州、南京、上海、武漢、深圳、佛山和東莞。八城之中,除了北京地處北方之外,其余城市基本都屬於南方,“南重北輕”特征明顯。
據新華網體育查詢,已經“扎根”國內數十年的NBA中國賽,隻在大陸的上海、深圳、北京、廣州這4座城市舉辦過。哪怕是每年一屆的斯坦科維奇杯,也極少在內陸城市舉行。
如果以 “冷熱區”概念形容近年來中國籃球辦賽城市的區域分布,那麼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區域可以被稱為“熱區”,北部和西部大部分區域則屬於“冷區”。
“籃球世界杯選擇辦賽城市的考量是哪些?”“籃球比賽為何難進內陸城市舉辦?”這一系列問題成為懸在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大城市的先天優勢
縱觀本屆籃球世界杯聯合舉辦的8個城市,有著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城市體量都很大。在由米框投資整理的2018年中國城市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中,這8座城市幾乎均位列前20位。
進入新千年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座城市一直是國內城市發展的前沿陣地。武漢和南京作為湖北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城市體量也高居全國前列。
廣東省的另外兩個協辦城市——佛山和東莞都是著名的制造業強市,一個是全球家電家具、陶瓷建材王國,一個是著名的“世界工廠”。
體育界人士分析,本次籃球世界杯選擇舉辦城市的考量是多方面的,但經濟實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的城市想舉辦,但缺乏經濟實力和市場。在賽事方面,大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說,越是大型的城市,越是擁有著舉辦體育賽事的肥沃土壤。
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經濟體量,城市基礎設施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面。男籃世界杯作為一項世界性的頂級賽事,自然對場館有著較高的要求。
據新華網體育查詢,國內能達到國際大賽標准的場館並不多。但本次承辦男籃世界杯的8個城市,幾乎都擁有著符合國際大賽標准的賽事場館。
以佛山為例,本屆籃球世界杯佛山賽區的主場館——佛山國際體育文化演藝中心總建筑面積為15.5萬平方米,是一座NBA標准的體育場館,可容納超過15000名球迷觀賽。這樣的場館規模,是許多城市難以企及的。
從交通來說,這8個城市也非常方便,除了東莞市沒有建設機場外,其余城市均至少有一座大型機場。8個城市全都貫通了高鐵,往來便捷。“本次一共有32個國家和地區參賽,賽事很多,如何減少這些代表隊在參賽途中的奔波時間無疑是重中之重。”
國際籃聯的希冀
相關信息表明,選擇這8大城市辦賽,也寄托著國際籃聯對於擴大籃球世界杯影響力的希冀。
在男籃世錦賽改名為男籃世界杯后,國際籃聯對這一舉措可謂充滿期待。可改弦易轍的2014年西班牙男籃世界杯,卻依舊反響平平。不可否認的是,籃球世界杯的影響力已不如往昔,國際籃聯迫切期望改變這一局面。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鮑明曉曾多次提到:大型賽事的舉辦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兩者其實是一股“相互作用力”。
舉辦城市自身的城市影響力、整個城市對於體育賽事的熱情,同樣能夠對賽事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2004年世界頂級賽車賽事F1大獎賽落戶上海之后,F1不僅成為了世界關注上海的一枚“燙金名片”,上海也憑借著城市的影響力為國內培養了大量的“F1人口”。今年4月14日,F1更是將第1000站這個重要節點再次選擇在了上海。
“國內對於大型體育賽事的熱情一直都非常高,每一個落戶中國的大型賽事,影響力基本上都得到了提高。”相關體育人士表示。
“選擇在中國辦賽,就是選擇了機遇。”這也是近年來大型體育賽事頻頻落戶中國的原因之一。
而此次國際籃聯選擇了這8座城市,也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
企鵝智庫2018年發布的《中國籃球產業白皮書》顯示,中國核心籃球人口達到1.43億、泛籃球迷達到4.82億。這一龐大的群體,正是志在重振籃球世界杯影響力的國際籃聯所看重的。
再來看本次入選主辦城市的這8座城市,都擁有著極高的城市影響力和籃球文化,而這,勢必成為城市將賽事熱情勢能轉化為賽事推廣澎湃動能的絕佳契機。
國際籃聯選擇這8大城市作為首屆落戶中國的籃球世界杯的發起點,無疑是想借著中國籃球的東風點燃這把燎原之火。
破解發展的“馬太效應”
雖然這8座城市成為本次男籃世界杯的主辦城市稱得上順理成章,也是中國籃球“冷熱區”的真實寫照。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冷熱區”的鮮明分割卻制約著中國籃球運動的健康成長。
黑龍江、吉林和山東等省份都是為中國男籃培養出大量優秀運動員的“籃球大省”,籃球氛圍也相當不錯。但近些年來,這些地方卻極少承辦大型籃球賽事。
在原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肖煥禹看來,這一現象並不健康。
他認為,這些省份一直是中國籃球的人才輸送基地。但因為經濟相對落后,大型籃球賽事比南方少。“體育賽事是要燒錢的。”
“如果長此以往,可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馬太效應’(注: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肖煥禹說,“這也是國內體育發展的一個症結。”
對此,中國大學生籃球協會副主席、蘇州大學教授王家宏表示有些無奈:“選擇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很多時候是為了增加申辦成功的概率。”
王家宏直言:有些城市也想承辦大型賽事,但心有余而競爭力不足。在他看來,中國籃球整體的發展勢頭還是非常好的,但在布局考量方面有所欠缺。“這樣的現象確實應該加以引導。”
王家宏認為,改變這一問題的現狀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協同努力。“如同北冰南展西擴一樣,籃球運動應該以東部和南部為先導,逐步擴散,最終做到東西南北中全方位覆蓋。”
“政府也可以加強與企業的聯動,多呼吁宣傳,在辦賽上做到‘雨露均沾’。”
在肖煥禹看來,經濟的發展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要素。“經濟發展好了,人們就會去娛樂,體育就會有大發展,一些相應的問題就自然能迎刃而解。”肖煥禹說。
肖教授的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印証。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內陸地區對於大賽的渴求也愈發迫切。無論是承辦軍運會的武漢,還是力圖打造“國際賽事名城”的成都,亦或是剛成功舉辦二青會的山西,都展現了對於大型賽事的“超人”意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