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幫忙嗎?”“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這是您的公交卡。”……從來到雅加達的第一天,亞運會的志願者就用善意的笑容和耐心的解答給我們帶來了溫暖。
又是一個從新聞中心結束工作的深夜,記者在朋加諾體育中心外准備打車回酒店,但等了一段時間還沒有空車經過。這時一句清晰的中文傳入耳中,“需要幫你們打車嗎?”一位志願者看著我們,指了指自己的手機。這位叫布帝的印度尼西亞姑娘用打車軟件幫我們叫了回酒店的車,還熱情地跟我們攀談起來。原來她曾在廣州的暨南大學學習中文,“那你和蘇炳添可是校友呢!”聽到記者的話,布帝十分興奮,“那天我的朋友圈都在刷屏,蘇炳添太厲害了,不能進去看他的比賽,確實很遺憾,但我在體育場外為大家服務更重要。”
從暨南大學畢業之后,布帝回到雅加達,成為了一名中文導游,“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可以帶著中國游客到處玩。我之前去過桂林,那裡太美了,希望有機會去中國更多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本屆亞運會,擁有中文這一技之長的布帝報名成為了志願者,“能夠參與到亞運會當中,感覺很榮幸,可以和來自亞洲各地的人接觸,聽他們講講各地的事情,很有意思。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熱情,認識到我們國家的美好。”布帝真誠地說。
8分鐘后,車來了。布帝邀請我們一起合影,她開心地比出了“剪刀手”,還加了記者的微信,要把照片傳過來。回到酒店,記者不但收到了她發來的合影,還有貼心的中文問候。
正是有了這些志願者的存在,才讓我們的亞運會報道之旅順利而高效,感謝他們的笑容,更感謝他們的用心。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30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