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國女排隊員在比賽中慶祝得分。當日,在第十八屆亞運會女子排球B組小組賽中,中國隊以3︰0戰勝韓國隊。 |
|
第十八屆亞運會的火炬,點亮了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朋加諾體育場的夜空。作為規模僅次於奧運會的綜合性運動會,亞運會已走過67年的歷程。4年前,當越南河內由於經濟原因棄辦亞運會,雅加達接手籌辦時,很多人對這屆亞運會的前景並不看好。而今,本屆亞運會如期開賽,一切都回到熟悉的“亞運節奏”。
從創立之初隻有十來個代表團參與,到如今過萬名選手出賽,亞運會推動著亞洲各國各地區體育發展的進程。
隨著時光推移,亞運會之於亞洲的價值,已不限於展示地區形象、檢驗競技實力,而評判辦賽成功的標准,逐漸從追求“高大上”的硬件轉為讓舉辦地獲得發展機遇,給當地留下可持續利用的亞運財富。
從上屆開始,亞運會實施“瘦身計劃”,舉辦地對亞運會的期待和規劃都變得務實。降低門檻、為更多城市提供參與可能的奧運辦賽思路,也在影響著亞運會的籌辦。
本屆亞運會開賽至今,中、日、韓三國的選手依然是競技場上的主角。從1982年新德裡亞運會中國隊首次登上獎牌榜頭名位置開始,亞洲體育格局被重塑。亞洲體育區域發展並不平衡,有些代表團參賽運動員不過幾十人,但“新鮮血液”的不斷注入,讓亞運會保持著歷久彌新的活力。
即將年滿24歲的印度選手維內什,站上了本屆亞運會女子自由式摔跤50公斤級的最高領獎台,這幾乎是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的“現實版”。這樣打動人心的故事,凸顯亞洲體育的蓬勃氣息。
而對於參加非奧項目的運動員來說,亞運會就是最高的展示舞台。盡管在綜合性賽事“瘦身”的大勢所趨下,亞運會非奧項目被削減到8個,但“老面孔”不斷添加新內容。本屆亞運會設置滑翔傘、摩托艇等極限類項目,讓非奧項目受到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
不可否認,職業體育的繁榮正在分流大量觀眾,亞運會的收視率和關注度難免衰減。這是綜合性運動會面臨的共同難題,但某種程度上這也倒逼亞運會通過改革開辟更廣闊的天地。而亞運會特有的定位,為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創造了展示機會。“單項世錦賽畢竟觀眾有限,而亞運會能讓更多人了解龍舟,激發整個項目的發展活力。”中國龍舟協會項目主管李漢杰說。
在本屆亞運會女子50米蝶泳比賽中,13歲的中國小將王一淳以26秒03奪得銀牌,這也是歷屆亞運會中國選手當中最年輕的獎牌獲得者。
上屆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有68%的運動員沒有亞運會參賽經歷。本屆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845名運動員中有631人沒有參加過綜合性國際大賽,新人比例提升到74.6%。
參加亞運會是很多運動員邁上奧運會賽場前的重要台階。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國人對待大賽勝負的心態更加包容,從偏重獎牌數量過渡到看重獎牌成色。“三大球”表現如何、項目能否融入生活、怎樣傳遞體育精神……曾經濃烈的亞運情結,被越來越多的理性思考所取代。
依托新媒體平台,如今運動員與體育迷可以實現“近距離”互動。8月21日,中國選手劉湘在本屆亞運會女子50米仰泳決賽中打破世界紀錄並奪冠,許多網友“涌向”她的微博點贊。而亞運會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朋友圈”也廣泛傳播。欣賞亞運會的視角在變,亞運會也需要更具吸引力的熱點來喚起大眾更多的熱情。
時代變遷與亞運發展彼此印証,勾勒出一道獨特的體育風景。而今,67歲的亞運會以雅加達為起點,期盼續寫新的傳奇。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4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