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那些事兒

蹴鞠是一項在中國流傳了2300多年的傳統體育運動,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多人都知道蹴鞠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卻很少有人知道蹴鞠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具體規則。
蹴鞠歷史源遠流長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筑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之義,“鞠”為外包皮革、內填米糠、羽毛等填充物的球。“蹴鞠”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
蹴鞠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中記載:西漢時身為“安陵阪裡公乘”的項處,因迷戀“蹴鞠”,雖患重病仍不遵醫囑繼續外出蹴鞠,結果不治身亡。
而據史料記載,蹴鞠起源於齊國故都臨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已流行起娛樂性的蹴鞠游戲了。在史學文獻《戰國策》和《史記》上,都曾這樣描述當時臨淄的富實:“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這裡的“蹋鞠”就是“蹴鞠”,這也是中國開展“蹴鞠”活動最早也是最明確的記載。
到了漢代,蹴鞠得到大規模發展,不僅娛樂性蹴鞠得到繼承,還出現了表演性和競賽性蹴鞠。也是在這一時期,蹴鞠開始用於軍中練兵,劉向《別錄》中就曾記載:“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意思是說,蹴鞠除象征“兵勢”、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用於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
蹴鞠到唐宋時期最為繁榮,不僅出現了蹴鞠組織,更有專門從事蹴鞠的藝人,規則、場地、設施等也更為完善。比如出現了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后就出現了充氣球)、球門,“白打”的踢法也逐漸規范。也是從漢唐時期,蹴鞠開始傳到西亞、日本和朝鮮,后來又遠播埃及、希臘、羅馬、法國和英國等地,並在英國發展為現代意義的足球。
遼金元時蹴鞠是朝廷節慶的節目之一。明朝,蹴鞠仍在廣泛流行。但隨著朱元璋稱帝,軍人蹴鞠就被明令禁止了。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隻知道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蹙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后,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就開始慢慢被取代,並漸漸沒落 。
蹴鞠的玩法其實並不難
古時的蹴鞠與現代的足球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了解后會發現,蹴鞠的玩法其實並不難,共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而區分方法也很簡單,主要是看球門。沒有球門的被稱為“白打”,雙球門的為直接對抗和單球門的為間接對抗。
直接對抗 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球入對方球門多者勝。直接對抗也是漢代蹴鞠的主要方式,被用於軍事練兵。
間接對抗 間接對抗的蹴鞠,球門放在場地中間,雙方沒有身體接觸和激烈的對抗,隔球門而戰,更像是一種表演賽。單球門的間接對抗是唐宋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比賽時,球門中間有一個兩尺多高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鞠球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白打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也最為廣泛。相較於直接和間接對抗,白打更像是蹴鞠的花樣技巧賽,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中國是世界足球的發源地
雖然世界上對足球的起源眾說紛紜,但這些爭論最終於2004年被國際足聯一錘定音。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世界足球起源於中國。並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杯的人的自豪。”
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隨后也在由中國足協和淄博市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淄博臨淄是世界足球發源地,並向淄博市頒發足球起源地紀念杯和証書。
如今,在足球的發源地淄博,蹴鞠運動和蹴鞠文化正在慢慢被復興。近年來,臨淄一直在認真研究和挖掘蹴鞠歷史和文化,讓以蹴鞠為典型代表的齊文化充分地融入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中,不僅建設了宣傳蹴鞠文化的足球博物館、蹴鞠公園,臨淄蹴鞠小鎮也應運而生。
不僅如此,為了讓蹴鞠文化更好傳承和“走出去”,在各方的努力下,蹴鞠已經“踢”進了臨淄乃至山東多所學校的校本課程。每年臨淄的齊文化節等重大節慶活動中,也會舉行仿古時蹴鞠的活動和比賽,讓市民和游客能夠近距離地了解蹴鞠運動,讓獨特的地方文化濡染城市,將“蹴鞠”打造成為臨淄的一張鮮亮的體育文化名片。 水 草編輯整理
相關鏈接
歷史上的“蹴鞠粉”
北宋的“球迷”皇帝 北宋時期,蹴鞠不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極為流行。這些“球迷”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的三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宋徽宗趙佶。
當時,蹴鞠已被用於軍中練兵。趙匡胤和趙光義原本都是軍人出身,喜歡運動,工作之余最主要的體育活動就是踢球。趙匡胤做了皇帝后,還帶著趙光義和趙普、石守信等幾個人一起踢球。《宋太祖蹴鞠圖》畫的就是他們踢球的情景。
與趙匡胤和趙光義不同,“球迷”趙佶並不喜歡親自踢球,而是特別愛看球賽。為此,他在宮裡專門成立了一支蹴鞠隊。為人所熟知的高俅也是因球技高超而獲寵,可見趙佶對球賽的痴迷程度,也算是玩物喪志的典型了。最終,北宋王朝就在趙佶的玩樂中滅亡了。
唐代皇帝多“鐵杆” 唐朝的皇帝中,鐵杆球迷大有人在,唐太宗、唐玄宗都愛看蹴鞠,唐文宗甚至常常爬上“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等到幾代之后的唐僖宗,親自加入足球隊,沖鋒在前。僖宗還曾放話,如果辦個大唐足球大滿貫比賽,自己准拿第一名。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生死不棄的,是一班惡少出身的“國家足球隊員”,足見昭宗對蹴鞠的喜愛和與隊員的感情。
詩人也是“蹴鞠粉” 不僅是皇帝,很多詩人也是蹴鞠的“粉絲”,其中不乏李白、杜甫、劉禹錫、韋應物、王維、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為了喜愛的蹴鞠,李白高歌“斗雞金宮裡,蹴鞠瑤台邊”﹔白居易吟唱“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晴”﹔王維驚嘆“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裡”﹔杜甫則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秋千習俗同”……這一行行文採飛揚的詩句,描寫出蹴鞠的魅力,更表達了詩人們對蹴鞠運動的熱愛。
“蹴鞠將軍”霍去病 漢武帝時青年英雄霍去病就是一個喜愛蹴鞠的將軍。霍去病出身貧苦,少年時沉浸於街上蹴鞠的生活之中,練就了健壯的軀體和勇敢無畏的精神。成年后,霍去病出征塞外,蹴鞠也是他行軍路上的最大愛好。《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記載,霍去病即使出征在塞外,糧草有斷絕的危險,他仍然率領兵士們在草地上筑起球門來比賽蹴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