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何運動項目一樣,健步走其實也是有講究的,簡單來說,無外乎“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秋分之后,雲淡風輕,天高氣爽,正是運動好時節。
老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少人追求舒緩放鬆,選擇健步走的方式進行鍛煉。但日前朋友圈傳播甚廣的一篇文章,列舉了“日行一萬步,走出滑膜炎”“日行兩萬步,膝關節積液”“日行三萬步,傷了大腿骨”等“暴走”造成運動損傷的“事故”,很多健步走愛好者不免將信將疑。
事關健康,不妨寧可信其有。因為別看步行簡單,作為鍛煉方式,便和其他運動項目一樣,頗有講究了。
從鍛煉形式來看,健步走種類多樣、功效各異,比如60—70步/分鐘的慢速和80—90步/分鐘的中速散步走,適用於一般保健,而100—120步/分鐘的快速走,在減重健體方面更有效果﹔對鍛煉效果要求更高的,則可以採取定量走或定時走的方式,想玩點“花樣”,還可以穿插倒退走。
也早有專家通過媒體對健步走愛好者作出建議:保証一定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如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進而提出了具體的運動指標,如心率120—130次/分鐘、步長70—80厘米為宜,速度以140步/分鐘、距離以8500步為上限。
但也正因為健步走對設備、場地要求相對較低,健步走愛好者難免對這項簡單易行的運動缺乏關注、忽視規律,甚至還有為了“晒步數”而強行加量的“暴走族”,確實可能進入鍛煉誤區甚至造成運動損傷。
其實,走多少路合適,就像吃幾碗飯管飽,最該聽取自己身體的“聲音”。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根據個人身體素質、健身需求的差異制訂合理的計劃,並據此持續進行運動實踐。
因此,想要真正走好、走遠,健步走愛好者還需認真對待這項運動方式,做好知識積累,評估身體條件,樹立運動目標,了解項目原理,掌握動作要領,並在個人的“長征”途中不斷總結經驗,從而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24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