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布全民健身評估報告 各重要指標繼續領先全國
經過一年多的深入總結和評估,廣東省體育局日前公布《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實施計劃”)實施效果評估報告,對“十二五”期間的廣東全民健身成效進行全面梳理。
報告顯示,在國家開展《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實施情況評估的20個核心指標中,廣東達到A類標准的有15項,達到B類標准的有4項,達到C類標准的有1項,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十二五”期間,根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任務,省各級黨委、政府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省委、省政府將全民健身重點指標納入民生實事、幸福廣東、公共服務均等化、珠三角公共服務一體化、文明城市、宜居城鄉、公共基礎設施等各項領域的考核指標。
各地普遍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全民健身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全省各級體育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關於加快轉變我省體育發展方式的意見》,以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為核心,著力推動體育工作在領導力量、資源配備、政策導向等方面向群眾體育傾斜,強化體育工作職能、轉移體育工作重心,加快建立以群眾體育為中心的體育發展新模式。各級財政更是加大對全民健身事業經費的投入,據統計,2011—2015年我省各級財政對全民健身經費投入約25.014億元,按2013年底廣東省常住人口1.0644億人計算,人均為23.5元,遠高於國家評估指標“人均8元”的A類標准。
近四成城鄉居民經常鍛煉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是廣東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的主要體現。
“十二五”期間,各地每年均按照省體育局的部署,積極舉辦體育節、全民健身日和南粵幸福活動周等主題全民健身系列活動,並定期舉辦體育大會、農民運動會、少數民族運動會、老年人運動會、殘疾人運動會。統計結果顯示:2011年-2015年,全省21個地市、119個縣區、1586個鎮街都定期舉辦綜合性運動會,達到國家A類評估指標。全省每年舉辦各級各類群眾性體育活動與競賽達5000多項次,參與人數超過4000萬人次。此外,廣東率先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體系。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建成配有測試設備,有專兼職人員和專項經費的指導站125個,每年接受體質測試人數超過20萬人,為群眾參加體育鍛煉提供科學健身指導。
在廣泛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和不斷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的推動下, 2015年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3724萬人,佔常住人口的37.2%,高於國家評估標准A類指標2.2個百分點﹔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准》合格標准以上的佔測試人數的95.9%,與“十一五”相比提高0.2個百分點,超過國家評估標准A類指標3.9個百分點﹔在校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合格水平以上人數的95.9%,其中優秀標准人數佔8.1%,總體情況較“十一五”相比有改善。
體育場地設施面積增加
體育設施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前提,場地數量能否滿足大眾需求,直接影響活動開展的范圍和規模。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我省各類體育場地設施數量為146719個,比“十一五”新增56719個,增幅為63.02%,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為13.78個,超過國家評估標准A類指標規定的“每萬人12個”﹔建有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縣(區)為78個,佔比為65.5%﹔建有室內外健身設施的街道數量達到380個,佔比為85.2%﹔建有鄉鎮體育健身中心的鄉鎮數量達到1139個,佔比為100%,達到國家評估標准A類指標。“十二五”期間,全省人均擁有公共體育設施面積由“十一五”期末的1.91平方米,增至2.01平方米,增幅達5.2%,超過國家評估標准A類指標0.01平方米。
各級體育部門不僅大力投入新建場館,同時還注意提高公共體育設施開放率和利用率提高。“十二五”期間,全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數達2954個,佔比為88.4%,其中實現免費低收費開放的場館達2387個﹔全省16828所學校中具備開放條件有6571所,其中3674所向社會開放,開放率為56%。各地積極推進公共體育場館綜合開發利用,探索公共體育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和運營公共體育場館設施。
在體育場館建設方面,廣東還有一大亮點,即全面完成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011年以來,省政府連續4年把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納入省十件民生實事重要工作推動實施,截至2015年,省體育局安排省級體育彩票公益金累計投入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扶持資金達2.22億元,共建設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139個,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覆蓋。
推廣綠道體育網和社區體育公園建設,為群眾提供休閑健身的新陣地,是廣東全民健身在全國首創的兩大亮點。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共建成綠道超過12000公裡,綠道已成為全國體育休閑健身設施建設的標杆。2012年珠海市香洲區投入6736萬元建成58個社區體育公園,受到社區居民歡迎和好評。省政府及時發現並推廣珠海創新做法,各地積極響應,截至2015年,全省累計投入6.1億元新建社區體育公園367個。
體育組織呈井噴式增長
如果說體育設施是“骨”,賽事活動是“肉”,那麼體育組織便是全民健身活動的“血管”,它的數量和滲入百姓的程度,直接影響全民健身事業的質量。
“十二五”期間,各級體育部門積極配合民政部門推進體育社會組織登記制度改革,激發和釋放了體育社會組織的活力,由社會力量發起成立的體育社會組織數量呈井噴式增長。全省法人類體育社會組織數量由“十一五”末期1374個增至2938個,增幅達113.8%,平均每萬人擁有0.28個﹔縣(區)體育總會數量由63個增至72個,增長率為14.3%。全省建有國家、省、市三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數量超過500個,90%以上的鄉鎮和100%的街道依托鄉鎮或街道文體工作站建有體育組織。
全省健身志願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15年年底,我省注冊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223028人,與“十一五”期間的104274人相比,增加118754人,平均每萬人擁有22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總量和每萬人擁有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