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綜合

廣馬三年,快步跑向國際頂級賽

孫嘉暉 謝澤楷 許蓓

2014年11月24日08:56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廣馬三年,快步跑向國際頂級賽

  美國隊長、超人、蜘蛛俠都來參加廣馬,蝙蝠俠還一下來了好幾位。

  廣馬三年,一切都在進步。本報記者 高鶴濤、邵權達 攝

  廣馬三年,一切都在進步。本報記者 高鶴濤、邵權達 攝

  廣馬三年,一切都在進步。本報記者 高鶴濤、邵權達 攝

  ■本專題策劃 本報記者 陳偉勝 ■本專題撰文 本報記者 孫嘉暉

  廣馬三年,變化太多,進步太大,以至於眾多參賽經驗豐富的選手面對記者拋出的“改進建議”,均表示“一切很好”。廣馬三年,已經猛追國際頂級賽。

  昨天,2014廣汽豐田廣州馬拉鬆賽圓滿落幕。從艱難創辦到探路前行,再到打響品牌,廣馬用3年的時間達到了一些國內馬拉鬆賽事用很多年才達到的高度,這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廣州速度”。

  當然,和有著上百年歷史積澱的波士頓馬拉鬆相比,3歲廣馬還有如一個嬰孩,需要在政府、贊助商和廣大跑者的扶持下健康成長。要打造國際頂級馬拉鬆賽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我們從大賽的成功舉行,可以看到廣馬的未來。

  看 趨勢

  規模擴容迫在眉睫

  北京馬拉鬆今年取消了迷你馬拉鬆,隻設置全馬和半馬,按照原計劃,3萬個參賽名額中全馬限報2.6萬名,半馬限報4000名。一位國內馬拉鬆專業人士向記者透露:“實際上北馬的報名情況是,2.6萬個全馬名額並未報滿,隻有約2.2萬名﹔半馬則報名爆滿,后來組委會不得不臨時調整配額,壓縮了全馬的名額,轉為半馬。”

  換言之,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北馬,跑全馬的市場人數上限也就是2萬多人。這也反映出,國內馬拉鬆運動還處於發展期,遠未到人們樂觀地認為可以輕鬆達到3萬名全馬選手參賽的高度。

  這位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廣馬經過3年的發展,如果為全馬和半馬預留3萬名額,也就是往上跳一跳就可以達到的,並非遙不可及。也就是說,今年預報名的5萬人當中,有將近半數是報名全馬或半馬的,廣馬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強的。

  今年廣馬外地選手的比例從去年的15.6%猛增到38%,官方資料顯示,內地非廣州地區(不包括港澳台)的參賽選手中,最多的來自深圳(659人),其次是佛山(517人)、北京(421人)、東莞(209人)和上海(176人)﹔港、澳、台地區參賽選手的人數分別為788人、123人和79人。此外,在今年參賽的外籍選手中,日本人107名是最多的,其次是美國選手21人、加拿大選手12人,廣州馬拉鬆正朝著國際化的趨勢邁進。

  正是基於上述數據,廣馬組委會決定明年擴容至3萬人參賽,未來擴容至4∼5萬人的空間也是存在的,前提是,賽道容量足夠應對,賽事對城市交通、民生的影響要降至最低。

  看 進步

  其他比賽無法做到

  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馬拉鬆辦公室主任張永良表示,為什麼有“北上廣”的說法,而不是其他城市,由此可見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拿廣州馬拉鬆和北京、上海相比是不公平的,因為廣馬剛剛舉辦3年,但是廣馬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准,這一點其他馬拉鬆賽都無法做到。”他說。

  “廣馬三年,服務越來越貼心,特別是補水站,簡單、實用、節約。”全馬選手張武告訴記者,和兩年前的首屆比賽相比,廣馬在細節服務上有較大改善。

  記者在迷你馬拉鬆終點天河體育中心南門廣場看到,由官方贊助商可口可樂提供的“水動樂”和“純悅”無限量向參賽選手免費供應,獲得了廣泛點贊。可口可樂在賽道沿途設立了多處補水點,“水動樂支持廣馬,希望大家快樂動起來,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口可樂人士稱,他們還組織了350多人的水動樂方陣參加比賽,成為賽場上的一道景觀。

  廣馬組委會在賽事服務方面採取了兩大舉措:一是加強對醫療點和飲水站的監管,特別是在賽前做好醫療藥物、現場急救設施、飲料數量和水杯數量等的清點工作,一旦發現藥物、供水不足,立即啟動支援工作﹔二是加強各醫療點、飲水站之間的信息互通、聯絡工作,特別在各飲水飲料站(每隔2.5公裡)增設自行車作為中轉工具,方便各飲水飲料站之間的溝通,確保大賽的醫療保障、競賽組織工作落到實處。

  看 影響

  放眼國際定位高遠

  雖然廣馬的名稱沒有“國際”二字,但誰也不能否認,眾多國際選手的參與令這項賽事日趨國際化。作為國際性體育賽事,廣馬應該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答案是:參賽體驗。用一句國際流行語說,就是讓選手們“很享受比賽”。這其中就涉及一些細節,比如賽道的設置、設施的完善、對不同人群需求的關照,補給、醫療、救護等服務要與國際接軌。

  廣東省工傷醫院康復中心物理治療科醫師張強告訴記者,他已經連續3年為廣馬提供志願者服務了,他認為,國際大賽對賽后康復都會非常重視,服務也相當到位,這是一項賽事贏得口碑的一個關鍵點。“廣馬三年,選手的康復意識明顯提升,第一年的時候我們拉選手過來還要進行宣教,今年他們會主動排隊來要求牽拉、按摩。”張強介紹。

  深圳著名登山家劉永忠曾多次登頂8000米以上高峰,“今年是我第3次參加廣馬,前年我跑了半馬,去年是全馬。”劉永忠說,“廣馬三年來變化很大,開始經驗不足,現在供水、安全保障、醫療救護、志願者配置都有大幅提升。”

  劉永忠建議,廣馬未來參賽人數超過3萬的話,可以向香港馬拉鬆學習,考慮分批出發,“香港馬拉鬆分批出發,即便是在尖沙咀、彌敦道這樣路線很窄的鬧市區,也不存在堵塞的問題。”

  廣馬還需加強推廣力度,吸引更多外籍選手參賽。以美國夏威夷馬拉鬆為例,每年參賽人數約3萬人,其中接近半數來自日本,這項比賽每年為當地帶來超過上億美元的收入。從這個角度講,廣馬不但可以倡導全民健身、打造城市名片,還可以為城市旅游、酒店、交通、餐飲等行業謀求實實在在的福利。

  看 魅力

  廣馬三年超乎想象

  今年廣馬吸引了眾多民間馬拉鬆高手甚至“狂人”參賽,著名“馬友”、職業經理人鄧超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兔子”身份領跑,按計劃用4小時左右完賽,馬拉鬆中的“兔子”是指賽事為提高成績而邀請的高水平陪練選手。

  “我是家兔,不是野兔。”鄧超笑著說,“就是為普通跑友領跑,不能和非洲高手單挑。”不過,許多非洲高手一年隻跑3∼4項馬拉鬆賽,在鄧超面前簡直弱爆了,鄧超今年完成了包括朝鮮半島三八線在內的海內外共22項馬拉鬆賽,精力之充沛、熱情之高漲令人咋舌。

  “廣馬的發展思路是對的,賽事組織非常成功,3年來進步很大。”作為一名廣州市民,鄧超感慨“廣馬三年之功超乎想象”。“舉辦一項馬拉鬆賽的成功與否,是對政府治理水平、執政自信與技巧的考驗,這直接反映出城市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他認為,“不要把馬拉鬆當成簡單的民間體育活動,這是事關國際知名度、吸引力的大事。廣馬不能是一座城市的自娛自樂,要把這項源自2500年前古代雅典的文明與嶺南文化對接,這是宜商、宜友、宜游的超級平台。”

  他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比如,鳴槍起跑時間為8時05分,與通知的8時整有出入﹔競賽物品發放可以採取更開放的心態和方式﹔深耕馬拉鬆文化與廣府文化、嶺南文化有機融合,辦具有國際范和嶺南特色的馬拉鬆賽。

  本報問卷調查“廣馬是否需要迷你馬拉鬆”

  全馬高手呼吁:留住迷馬

  ■ 本報記者 孫嘉暉 謝澤楷

  2014年,有著34年歷史的北京馬拉鬆完成“升級”,取消了迷你馬拉鬆,打造專注全馬和半馬的專業馬拉鬆賽事。

  今年,廣州馬拉鬆進入第3年,開始為賽事“升級”做准備,明年賽事將擴容至3萬人參賽,未來也可能會取消迷你馬拉鬆,走專業化路線。消息一出,在廣州馬拉鬆跑友圈裡引發巨大反響。本報記者就此展開問卷調查,包括全馬、半馬和迷你馬拉鬆項目在內的20名選手表達了壓倒性的意見:請留住迷馬。

  問卷:

  1.北馬取消迷馬,你覺得廣馬是否要保留迷馬?

  18人贊成,1人無所謂,1人反對

  2.取消或保留迷馬的理由?

  15人:大眾參與彰顯城市魅力﹔

  3人:迷馬是半馬、全馬的基礎﹔

  1人:取消后我會選擇跑半馬﹔

  1人:純馬拉鬆才有價值,專業化是賽事的方向。

  3.國際馬拉鬆賽事如波士頓賽專注全馬,如何理解?

  8人:波士頓馬拉鬆門檻太高,一般人無法企及﹔

  5人:廣馬應該立足本土,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國際馬拉鬆﹔

  2人:波士頓賽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基礎深厚﹔

  2人:波士頓賽吸引全世界的跑者參與,不愁選手﹔

  2人:目前中國馬拉鬆尚不具備大規模跑全馬的條件﹔

  1人:倫敦馬拉鬆也有迷馬。

  4.明年廣馬擴容至3萬人,你希望迷馬名額有多少?

  13人:1.5萬﹔

  6人:1萬﹔

  1人:5000。

  20人僅一人反對保留迷馬

  “半馬和全馬是考驗體力和技術的專業項目,迷馬則是大眾的歡樂大party。”黃穎詩告訴記者,作為前網球選手,她參加馬拉鬆是希望讓健康多點娛樂元素,“廣馬可能在很多年后才會考慮取消迷馬,這需要時間來沉澱。”

  迷馬參賽選手李茜表示:“我希望保留迷你馬拉鬆,迷馬比較多人能夠參加,半馬和全馬參加的人會少,不夠大眾化。雅典馬拉鬆也有5公裡、10公裡項目,很多國際馬拉鬆賽事也有。”

  贊成保留迷你馬拉鬆的人,代表了普羅大眾的心聲:重在參與,旨在健康。

  亞洲之路俱樂部理事長余小波表示,迷馬是全馬和半馬的基礎,如果取消了迷馬,專業馬拉鬆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賽還可能陷入“沒有完賽証明無法參賽”的死結。

  以3小時2分跑完全馬的東二環(網名)則持不同意見:“長遠來看,廣馬是要取消迷馬的,保持專業性的比賽價值更高,就像一些國際知名馬拉鬆賽事一樣。”

  迷馬參賽人數不宜過多

  雖然公眾對迷你馬拉鬆的支持佔據壓倒性優勢,但他們並不認為,娛樂性可以取代專業性,大家一致認為,迷馬名額不宜超過總人數的一半。

  “今年3個組別的名額設置非常好,抽簽的方式也比較公平。”黃穎詩表示,“明年擴容到3萬人后,迷馬名額為1.2∼1.5萬比較好,不要超過半數,要為專業馬拉鬆愛好者留足名額。”

  廣馬三年,從第1屆半馬和全馬總共5000人到第2年增加到7000人,再到今年擴充到1萬人佔據半數,在不斷滿足馬拉鬆愛好者的需求。明年,廣馬擴容至3萬人,全馬和半馬名額肯定還會增加。

  “5公裡有點不過癮,廣馬也可以恢復10公裡,迷你馬拉鬆有1萬人就好,5公裡和10公裡各5000人。”李茜說。

  而白領李先生則表示,迷馬應該多一點名額,“像我們這樣坐辦公室的,跑不了全馬,甚至半馬也跑不了,有了迷馬,大家就都可以玩了。”

  城市馬拉鬆需要迷馬

  馬拉鬆是一種城市行為藝術,自然需要更多元的組成方式和文化融入進來,如果沒了迷馬,也許會缺少了一些風味。

  大學生小陳認為:“廣馬能夠提升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全民運動,有個機會大家可以在一起跑步,這很好。”

  余小波認為:“廣州是一座相當包容的城市,在舉辦馬拉鬆賽上也希望能夠容納更多的人群,這樣才能彰顯廣州的魅力,這是城市定位和個性決定的。”

  廣東省肢殘人協會派出的參賽選手張建中說,“賽事可以體現出城市的地位和情感,大眾化一點更好。像一些國際馬拉鬆還設輪椅賽道,這樣大家就不用擠在一起,又可以和諧共處。”

  專家點評

  廣馬激情活力冠全國

  廣馬賽后,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王大衛給本屆賽事打了“90分”——“扣”掉的10分是因為王大衛希望,廣馬“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廣馬的這條賽道基本展現了廣州的城市特色,像小蠻腰、海心沙這些地標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事實上,廣馬在第一年舉辦時,組織標准就已經很高了。”王大衛說,“與全國其他城市的馬拉鬆賽相比,廣馬更讓我感覺到廣州這個城市的激情和活力,像北京馬拉鬆,可能就因為賽道有諸多限制,有點太嚴肅了。”

  王大衛認為,目前國內的城市馬拉鬆賽,沒有必要過分追求所謂國際田聯金標的身份。“像倫敦、柏林馬拉鬆會給職業高手很多出場費,制定很高的獎金,來打造金標賽事。但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定位,不用在這個方面花很多錢,而且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成績。中國田徑協會要求國內的國際馬拉鬆賽設置門檻,不必設定高額獎金,應該把更多的經費花到普通跑者的服務、保障和體驗上。”他說。

  有傳廣州馬拉鬆會在今后逐步取消迷你馬拉鬆設項,而把更多的“跑馬”機會留給水平更高的半馬和全馬選手,對此王大衛認為,這是城市馬拉鬆賽發展的大勢所趨。“很多城市馬拉鬆賽的發展都像廣馬這樣,一開始有全程、半程、10公裡和迷你馬拉鬆,讓跑者有更多層次的體驗。”王大衛說,“隨著參與跑步的人群越來越多,能完成半馬和全馬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大城市的馬拉鬆賽可能會關注更長距離的設項,迷你馬拉鬆和10公裡項目可以放到社區、綠道、公園更經常地舉行,一年一次的賽事可以讓跑步者的代表人物、堅持常年鍛煉的人來參與。”

(責編:楊磊、胡雪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