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60多年歷程的新中國體育,已攀上了競技體育的高峰,正努力開拓大眾體育的“藍海”,未來的發力點何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該如何定位自己的坐標,呼應時代的潮流?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出了清晰的脈絡、明確的目標。通過對體育產業的全方位戰略部署,重構體育發展模式。中國體育,正迎來一場意義深刻、影響深遠的變革。
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和需求看,體育產業發展鏈條長、輻射效應廣,對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有著明顯的拉動作用,屬於不折不扣的綠色產業、健康消費。
從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看,我國人均GDP已達到6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階段,消費升級空間廣闊。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可以為大眾提供形式豐富、層次多樣的健身休閑、娛樂社交選擇,為生活增添更多福祉。
從體育事業和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看,僅以金牌來評價我國體育發展的成就,已遠遠不能滿足大眾需求,也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結構性短板亟待轉型升級。
毋庸諱言,和諸多社會領域的改革相比,體育改革已顯滯后。近年來雖然改革的呼聲漸高,但在具體項目、具體賽事中,依然遇到了不少困難,缺少政策依據和指引。改革需要頂層設計,《意見》的出台,可謂大刀闊斧,正當其時。
比如,指出了職業聯賽、職業體育發展的方向,“完善職業體育俱樂部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改進職業聯賽決策機制,充分發揮俱樂部的市場主體作用。”
明確了體育場館的經營理念,“引入和運用現代企業制度,激發場館活力。鼓勵場館運營管理實體通過品牌輸出、管理輸出、資本輸出等形式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運營。”
對於屢遭詬病的項目管理中心和行業協會“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問題,《意見》也給出了解決思路,“加快推進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
可以說,凡是當前體育領域的改革難點、焦點,在這份《意見》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而歸根結底,這些舉措的目的,都在於通過改革促進體育消費,使體育產業的活力充分涌流,大眾的體育空間充分釋放,以此實現體育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開辟出更廣闊的新天地。
改革催生體育的紅利,發展成果由大眾共享。讓體育回歸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將長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