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25日體育專電 題:明城牆上“斗風箏” 都遇到現代青奧
新華社記者蔣芳
明王朝的“造磚人夫”易真可一定想不到,600多年后會有個外國女孩把他的名字帶回家。由於手臂在比賽中受傷,波多黎各柔道選手葆拉·阿塞韋多僅靠一隻手完成了城牆磚拓片的體驗。
“我剛才還靠一隻手做了一個很棒的城磚!好遺憾不能帶走,現在我要把這張拓片帶回家,而且我知道這上面的字是制作者的名字。”葆拉興奮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24日下午,古老的南京明城牆上非常熱鬧,來自薩爾瓦多、波多黎各、澳大利亞等地的運動員和官員前來“探秘”。大家聽明城牆的歷史,親手制作城磚和城磚拓片,並體驗多項中國傳統非遺。
“探秘古城牆”活動從8月18日啟動至今,已吸引將近70個國家和地區約600名運動員、青年大使、模范運動員和官員參與。
女孩認真做“手工”,斯裡蘭卡的兩個小伙子則斗風箏斗得不可開交,馬修·鄧肯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由於跟同伴“斗”得太厲害,風箏跑了,隻好又厚著臉皮要了一個。
“中國人說‘以武會友’,‘斗’也算是文化交流的最佳方式之一。”從旁指導的江蘇彩扎非遺傳人曹真榮說。他還給記者補習了一堂歷史課,在台城上放風箏是繼承傳統,大概在公元549年,梁武帝被叛軍圍困在城內,就是靠放風箏向外求援。
明朝磚夫與柔道美女、梁武帝與游泳健將、非遺文化與奧林匹克……而當六朝古都碰上現代奧運,歷史、現在和未來就像被放進了同一個“容器”,體育與文化之間產生了不少奇妙的化學反應。
薩爾瓦多的游泳選手卡門·塞莉納說,她在競技場上的挫敗,從文化活動中得到了彌補。15歲的塞莉納在國內幾乎是獨孤求敗,一次能拿四五塊金牌,但她的青奧之旅卻很快就結束。她有些自嘲地解釋,競賽成績不太理想,但在南京玩得很開心,體育實驗室、生態環保農業觀光、中醫減壓按摩,她一個都沒拉下。
志願者李博遠說,他不是體育迷,但借青奧會實現了傳播中國文化的目標。“全世界有23個國家說西班牙語,我要隨時准備為每一種口音提供服務。比口音更混亂的是他們對中國的認知,有人認為中國貧困,有人認為沒有人權,另一撥人則認為中國早已是發達國家。青奧會在南京舉行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座城市不是最大、最繁華,也不是最小、最落后,既有歷史感又充滿現代活力,我告訴他們,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南京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這裡不僅有全世界最長的城牆,也是“中國首次全運會的舉辦地”和“中國奧委會的發祥地”。早在民國時期,南京就擁有遠東最大的體育場——中央體育場,並留下了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的全國紀錄。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本屆青奧會上倡導建立了一個“體育實驗室”,意在讓那些徘徊在奧運門口的項目獲得更多關注和機會,因緣巧合,南京青奧會也成了現代奧運回歸體育本源、回歸教育功能的最大“試驗田”。
體育從來就不僅僅是體育。這幾天還有一項場外活動吸引了不少關注,南京博物院推出了“古代運動會”體驗活動,其中唐代的十五柱球有些類似現代保齡球,但十五塊木牌分紅黑兩色,紅色十塊刻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黑色則刻著“慢、傲、佞、貪、濫”。
“都是用球去擊打另一端的物體,但唐代保齡球要求必須擊中紅色算贏,打到黑色就輸了,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念,算是古代的體育文化,”現場負責人黃魯閩介紹說。
追求超越自我不追求爭金奪銀,分享青春活力不分享比賽壓力。僅有“2歲”的青奧會正在成長期,也在塑造自己的獨特文化。(完)